人一生下来就会哭、会呼吸,男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会长胡子,这些能力和成长毫无疑问都是与生俱来的。那么其他一些重要的知识和能力是否也是先天就有的呢?譬如知道红色和蓝色是不同的,明白5块小饼干和10块小饼干不一样多,以及能区分行为的善恶,这些知识和认知能力从何而来呢?你或许会觉得这些都是需要学习的,人之初就如洛克所说的白板一样,什么都没有,一切都要靠后天学习和塑造。想要解决这些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先天与后天之争,小婴儿是很好的研究对象,毕竟TA们刚刚来到这个世界。小婴儿看起来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会做,我们很难想象TA能明白数量的差异,育儿专家也会说如果小婴儿看不见妈妈就会以为妈妈消失了从而哭闹,甚至还有专门为“看不见颜色”的小婴儿设计的黑白色卡。
但是小婴儿们真的什么知识和认知能力都没有吗?这种对婴儿的看法会不会是人类难以摆脱的偏见?抑或是我们缺乏了解婴儿心智的研究方式?
即使是刚出生不久的小婴儿也具有数量的概念,能够分辨出10块小饼干和5块小饼干数量不同。
1岁的小婴儿已经可以把数数和数量联系起来(Wang & Feigenson, 2019b)。婴儿对数量的基本概念可能是今后学习复杂数学概念的基石。
几个月的小婴儿,虽然不能自己数数,但是已经能够区分数量的改变了(Xu & Spelke, 2000)。
市面上的育儿材料中,黑白色卡非常流行,因为很多人认为婴儿在刚出生的时候不能区分不同的颜色,只能看到黑白的对比。婴儿实际上在出生几天之内就能区分颜色了,所以并不一定要用黑白的色卡。
两三个月大的婴儿就已经有了对重力的基本认识,TA们知道物体没有支撑物就会往下掉。但是孩子对于重力的理解是随着年龄逐渐完善的(Baillargeon, 1994)。
物体恒常性(object permanence)指的是一个物体被藏起来以后,仍然存在,没有消失。皮亚杰(Piaget)开启了婴儿理解物体恒常性的研究,并认为婴儿要在18-24个月才能理解物体恒常性。但是Baillargeon(1985, 1987)通过聪明的实验说明婴儿在半岁之前就已经对物体恒常性有了很好的理解。
科学研究不仅仅是实验数据和研究事实,更是做科研的人来对研究数据的诠释的过程。所以有着不同理念的人,有时候会从同样的研究数据得到完全不一样的观点和理论。
通过调查美国网民、印度网民、科学研究者以及参观科技馆的孩子,王老师发现一般人都认为人类的很多知识和认知能力是比较大了以后才获得的,而且通常是学会的。(Wang & Feigenson, 2019)
似乎人们先天就有“人类需要通过后天学习来获得知识”这样的偏见,但是教育经历似乎可以一定程度矫正这个偏见。
为什么要争论先天与后天(Nature vs. Nurture)这个问题?
了解对于婴儿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偏见,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用?
Mind a Bit | 基智一点
By y2Intelligences | 2019 - 2020
Hope you like it | 希望你喜欢